原標題:技術入股,專利歸屬誰?
由深圳起步的世界首個獲批上市基因治療藥物“今又生”所依托的專利技術權屬問題,讓深圳市賽百諾基因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百諾”)和其技術負責人彭朝暉對簿公堂8年。昨日,記者獲悉,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判決涉案五個發(fā)明專利的專利權和國際專利申請權、國際專利權歸屬賽百諾所有。
據了解,1998年初,彭朝暉在深圳成立賽百諾公司,主導了“重組腺病毒-p53抗癌注射液”(以下簡稱p53)的工藝優(yōu)化、臨床試驗工作,在發(fā)展過程中,彭朝暉引入了投資方,但p53相關專利權屬卻成為彭朝暉和投資方的爭議焦點。
2008年,賽百諾向深圳市中院起訴稱,“病毒載體與人腫瘤抑制基因的重組體及其應用”為彭朝暉等人的職務發(fā)明,但彭朝暉等人擅自將專利登記在自己名下。因此,賽百諾提出,彭朝暉等人的行為已經構成侵占賽百諾知識產權,并請求法院判決,確認賽百諾為“病毒載體與人腫瘤抑制基因的重組體及其應用”等五項專利的專利權人、國際專利申請人或國際專利權人。
專利糾紛案從深圳市中院的一審到廣東省高院的二審。市中院2010年一審判決,彭朝暉敗訴;2012年,省高院駁回彭朝暉上訴,維持原判判決。彭朝暉為此向廣東省高檢申請抗訴,省高檢依法定程序提請最高檢抗訴,最高檢審結后向最高法抗訴,認為原審判決的認定缺乏證據證明,裁定中止原判執(zhí)行,指令廣東省高院再審。
本月8日,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涉案五個發(fā)明專利權屬賽百諾。
焦點1:
涉案專利是否屬于職務發(fā)明?
為證明涉案專利權屬,本案聚焦于兩大焦點。“病毒載體與人腫瘤抑制基因的重組體及其應用”等5個專利是否為職務發(fā)明成為本案焦點之一。
1999年,賽百諾原股東深圳市源政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源政公司)與彭朝暉簽訂《合作投資協(xié)議書》。2008年,賽百諾向深圳市中級法院起訴稱,為完善該專利技術,賽百諾先后投入巨資用于技術開發(fā)、臨床試驗,彭朝暉等人作為工作人員,利用賽百諾的技術、資金、設備創(chuàng)造發(fā)明p53及衍生技術。賽百諾和彭朝暉等人還簽訂了《專利申請權權屬保證書》,保證書約定:“發(fā)明專利——病毒載體與人腫瘤抑制基因的重組體及其應用是職務發(fā)明,該專利的申請權和專利權屬于賽百諾公司。”
但彭朝暉稱,他在賽百諾成立前就已經掌握涉案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所以涉案發(fā)明不屬于職務發(fā)明。他與賽百諾簽訂的保證書適用于申請政府資助,不能證明他放棄或轉讓專利權權屬,也不能證明雙方對涉案專利權屬作出約定。
終審中,法院在查明事實后認為,彭朝暉與賽百諾簽訂的《合作投資協(xié)議書》中,雙方并未對p53技術及相關成果內容進行描述,但彭朝暉提供的證據亦不能證明簽訂該協(xié)議時已經全部完成其發(fā)明創(chuàng)造。雙方簽訂的保證書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予以認可。因此涉案專利權屬歸屬賽百諾。
焦點2:
涉案專利是否技術入股賽百諾?
p53技術及相關成果是否已經作價入股賽百諾成為另一焦點。
賽百諾稱,根據雙方于1999年簽訂的《合作投資協(xié)議書》中約定,彭朝暉以其擁有的p53的技術及相關成果投入賽百諾,該技術及相關成果作價2000萬元人民幣,賽百諾的增資重組以貨幣資金投入的方式完成。p53技術及相關成果由賽百諾擁有,彭朝暉相應擁有賽百諾40%的股權。
但彭朝暉稱,他與源政公司所簽訂的合作投資協(xié)議并未履行,且沒有證據能夠證明p53技術及相關成果已經評估作價或轉移所有權到賽百諾,認定p53技術及相關成果已經入股賽百諾,對他顯失公平。
在終審中,最高法院在查明了《合作投資協(xié)議書》的履行情況后認為,彭朝暉將其擁有的p53技術及相關成果投入賽百諾,獲得了賽百諾70%的股權和1200萬元的經濟補償,實現了其在《合作投資協(xié)議書》項下的合同目的。根據協(xié)議書約定,p53技術及相關成果應該歸賽百諾所有。
律師提醒:
技術入股,雙方應約定清楚權利和義務
賽百諾在終審判決中勝訴,賽百諾董事長徐衛(wèi)告訴記者,在這8年中,雖然“今又生”可以照常生產,但因為專利糾紛未決,專利權屬不明晰,公司在資本市場的發(fā)展受到很大影響。如今,專利權屬已經明確,賽百諾將會規(guī)劃新的資本市場路線。
賽百諾代理律師張榮富表示,在這場8年官司中,雙方兩敗俱傷,折騰的是社會的損失。隨著投資市場越來越火熱,這種糾紛案越來越多,資方和技術方在前景未明朗的情況下并未對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約定,導致雙方后來無休止的糾紛。所以,該專利糾紛案具有啟示意義,技術入股時,雙方一定要約定好權利和義務,厘清所有的法律程序。(鄭健陽)
【關閉】